最近開始關心各種無線傳輸技術的優缺點。
無線傳輸技術如果能普遍的用在醫療照護,讓使用者持續量測重要生理資訊且不用定時定點測量,不僅能提供使用者更安心且自在的行動力,也能持續的提供觀察者(通常是醫院、養護中心、居家照護業者,或者是使用者的家屬) 即時的生理資訊,隨時監測。
這用在居家照護中,被觀察者如果突然出了狀況,醫療機構就能即時了解被觀察者的生理參數,而能在第一時間緊急處理; 在照護中心裡,因為要照顧眾多的病患,很多時候人力的不足可能影響生理參數觀察,而且整理儲存所記錄的生理參數也相當花時間,這時電子化的量測與病例整理,將能節省可觀的人力成本。
從居家照護講起...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,到2050年為止,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將佔總人口數的將近30%,這意味著居家照護到時將有比現在更具經濟規模的消費市場,畢竟,數據同時指出,將近95%的老人都想待在家裡頤養天年,不想去養護中心。
台灣從好幾年前就開始居家照護的專案 (如2006年的U-CARE),但到目前為止,我想都還不能算是非常成功的案例。畢竟民眾還是沒有看到切身有用的明確好處,激發大家都積極參與的熱情... 這點非常可惜...
講回來無線傳輸。
無線傳輸從早期的紅外線點對點的直線傳線模式,發展到今日的各種無線傳輸模式如藍芽、Wi-Fi、ZigBee、UWB 等,其適用領域不同,也各有其優缺點。
藍芽: 通常被用來在不同的設備之間創建無線連接,缺點是比較容易有干擾,但是有低成本與低耗電的特性;
Wi-Fi: 可以有127 個網路節點與寬頻高傳輸量的優點,但是缺點為耗電量大及成本較高。
UWB: 優點是低耗電量與高傳輸率,非常適合未來多媒體的大量傳輸,缺點是目前UWB 還在開發階段,廠商各自推出獨家的技術標準,提出新技術的廠商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利,已有部分退出UWB 陣營,日後是否能順利成為一種普及的新技術傳輸標準還有待觀察。
ZigBee: 是一種家庭區域網路,為短距離、低傳輸速率、支援大量網路節點與多種網路拓樸的無線通訊技術,可達到雙向通信功用,也擁有較高之安全性,通常也是居家照護系統的首選。*1
如果今天有一個防水的電子貼片貼到身上後,就能自動偵測你的生理參數並將數據透過無線傳輸技術24小時不間斷回傳,你會考慮讓你的長輩使用嗎?
*1: source: http://eblog.cisanet.org.tw/23861254/article/content.aspx?ArticleID=136